联想集团是一家成立于中国、业务遍及180个市场的全球化科技公司。联想聚焦全球化发展,持续开发创新技术,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包容、值得信赖和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社会,引领和赋能智能化新时代的转型变革,为全球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打造更好的体验和机遇。
企业背景
联想集团作为世界500强,随着自身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大,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联想为核心,覆盖全球,从生产制造、供应商、物流、渠道到客户的庞大企业供应链群。面对如此庞大的供应链群,如何提高供应链的效率,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已经变得尤为重要,这就需要在联想内部建立一个全球EDI平台,以满足联想与其供应链内的所有合作伙伴之间,实时、安全、高效、准确地交互各类EDI业务数据,提高供应链效率,降低成本。
联想的合作伙伴遍布全球,其中不乏国内大型企业、世界500强企业,因此平台需要很强的兼容能力,既要满足国内合作伙伴的需要,也要满足国际合作伙伴的需要,同时平台还须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,能快速调整以适应业务的快速变化。目标是:在两年内,与300家国内、国际合作伙伴完成系统对接,最终在将来完成联想1000多家合作伙伴的对接。
EDI集成挑战
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,不得不延用IBM原有的后台应用支撑系统,这些业务应用系统纷繁复杂,且服务商也不相同,与联想核心系统相互独立,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维护,最重要的是没有和联想核心系统融合在一起,严重制约着联想的业务扩展以及企业战略的实施;这些系统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合作伙伴,急需一个功能强大的合作伙伴应用整合平台来整合所有的应用。
同时,由于联想合作伙伴覆盖范围比较广,一些信息化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,由于自身信息能力的限制,还在使用半自动的方式与联想实现业务交互,这迫切需要一个能兼顾大、中、小企业IT能力的业务整合平台,来保证各个层次的合作伙伴都可以整合到联想的供应链内,以实现整个供应链内的高效。
首先,新建的EDI平台需具备强大的兼容处理能力。联想供应链内合作伙伴众多,包括:供应商、物流商、渠道、客户、银行、服务商,而且对接涉及的内部应用系统也在一千个以上,包括:SAP CRM、ECC、以及各个内部业务应用系统。
第二,EDI平台作为连接联想内部系统与合作伙伴系统的中间平台,是整个合作伙伴集成项目的核心。经过此平台的所有数据交互,或者处理流程都应该是自动化的。平台需支撑每月1,000,000笔消息的处理量,数据类型包括:订单、发货通知、发票等。同时,实时数据需支持同步处理,保证数据处理流程不中断。
第三,数据标准与传输协议复杂。由于合作伙伴众多,各自采用的数据标准和传输协议都不尽相同,因而,数据在合作伙伴之间交互过程中,要进行相应数据格式的转换,同时要具备多种传输协议接入的能力。
第四,需求变更适应能力及平台扩展能力。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,合作伙伴数量及数据标准会经常变动,这就需要EDI平台具备优秀的需求变更适应能力,做到变更的有效管理与控制。
专业的EDI集成平台
作为全球数字化和智能化导向的顶级供应商,联想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,需要时效性很高的供应链管理过程,对此联想通过全方位考量选用了专业的方案来搭建其统一的EDI平台,全面且友好地支持了Lenovo的全球EDI业务,包括Lenovo收购的 IBM PC及摩托罗拉业务。
该平台作为联想内外交互的中心平台,外接合作伙伴,内连后台应用系统。平台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连接采用多种通讯协议,包含通用的文件传输协议(FTP)、专业EDI传输协议(AS2、RNIF、HTTPS、Webservices)等,部分协议本身已包含压缩、断点续传、加密等功能,除此之外,还可整合SSL/TLS安全认证。
平台提供了多种适配器以便与后台各种系统实现无缝集成,比如SAP、IBM MQ、J2EE应用、数据库、邮件服务器都有相应的直连接口。用户可以自定义数据在EDI平台内的处理流程,包括数据验证、数据映射、数据路由、流程控制、后台集成,这样任意格式的数据在经过EDI平台之后,会转换成目标系统可识别的数据格式,然后再根据路由信息,发送至目标系统相应接口。
此外,平台还提供了统一监控平台,可实现数据处理流程端到端的监控,同时,还可定制邮件告警规则,及时通知系统管理员相关系统异常信息。此监控功能可按客户需要任意定制。 此平台不仅可满足当前系统需求,同时也可满足未来不断扩大的业务发展需求。
EDI平台现状
目前,已有近千家业务伙伴加入到EDI平台上,其中包括渠道、客户、供货商、OEM厂商、服务商、银行、物流商等等,范围遍布大中华、亚太区、北美、欧洲、拉丁美洲和新兴市场地区,每天的报文总数达到40万, 支持各种传输协议(如AS2,RNIF, HTTP/s,Webservices,SFTP等),及报文格式标准(如EDIFACT, X12, cXML, RosettaNet, SOAP及自定义格式等)。平台能够在不影响客户在线交易的前提下实现开发、测试和生产环境的并行。
评论 (0)